其实教学曲目的安排最能体现教学目的,业余学琴与专业学琴在这个方面应该有所区分。关于业余学琴的曲目安排,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个是孩子喜欢。首先,教师给孩子布置曲目的时候,就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兼顾教学任务所规定的内容安排的。以钢琴为例,比如最近一段时间要学跳音,而训练跳音这个技术动作的曲目很多,教师可以准备几首备选曲目,弹给孩子听,让孩子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孩子练自己选择的曲子,比练教师强行指定的曲子积极性要高得多。有时候孩子自己听到某首特别喜欢的,主动要求教师教,那么如果这首曲目不是与当前的教学进度相差太远的话,教师也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在我自己刚刚学钢琴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总是给我几个备选曲目征求我的意见,鼓励我去学自己爱弹的东西。结果,我对那些曲子都很喜欢,每学一首新曲子,总是很兴奋,充满期待感,练琴积极性很高,有些曲目到现在还印象很深。
第二个要求是丰富多彩。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想向我学琴,准备考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音乐学院的钢琴入学考试,是一定要有复调作品的,我给他留了一首巴赫的作品。孩子几个星期都不能回课,一问才知道,在他学琴的过程中,教师只让他练车尔尼练习曲,其他作品都没有接触过。由于他从来没有练习过复调作品,所以完全不知道从哪入手,且不说作为准备从事音乐专业的人需要了解广博的音乐文化,作为业余学琴,目的本身就是要提升艺术修养,曲目的安排当然就要丰富多彩,让孩子了解广博的音乐艺术世界。
业余学琴中,曲目安排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并决定孩子学琴的积极性。许多孩子对学琴没有兴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单纯的技术训练内容太多,太枯燥。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曲目内容的丰富多彩,与技术训练的要求是不冲突的。同样是音阶练习,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包含音阶技术的好听的乐曲,而非要弹那么枯燥的音阶练习曲呢?把技术训练融入音乐中,是教师要特别花工夫的地方。
作为业余学琴,我强烈建议所有的业余器乐教师减少练习曲的内容,增加音乐修养方面的知识的学习,让学琴内容的丰富性,从曲目再扩展到音乐欣赏、音乐文化与艺术修养。留出一些时间来充实孩子综合音乐文化的修养,带着孩子听一点音乐,让孩子涉猎一点其他的作品。
第三个建议是“适时平飞”。“平飞”原指飞机在往上飞到巡航高度后,就要改为水平飞行了。若强行再往上拔高,既十分吃力,又可能彻底坠毁。这种现象非常像学琴程度的进展。在一般情况下,孩子刚开始学琴,水平提升得特别快,但是程度越高,提升就越困难,到了一定高度以后,付出很多努力,收效甚微,进步很小,甚至无论如何努力,仍然原地踏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在器乐演奏能力上,都存在着能力的极限,这个极限是由人的潜能决定的。
我们在前面反复强调,学琴一定要学到初三,但有的孩子可能在初一,甚至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上不去了,那么后几年怎么办呢?——平飞!现在社会上有考级的机制,而让孩子参加考级的家长都想让孩子“打通关”——考完最高级。有些孩子确实可以通过所有级别,拿到最高级的证书,但大多数孩子都做不到这一点。大多数孩子到7级时,对于要付出的努力,就已经难以承受,收效甚微了。
我建议家长采取这样的策略:用考级来检验孩子的巡航高度在哪里。不管是几级程度,你的孩子在这个级别上,练了一年,老师判断孩子很难通过上一级别的考级,那就千万不要让孩子再考上一个级别了,立即拉响警报,不要想继续拔高了。巡航高度已经到了,要开始平飞了。也就是说,在学琴的曲目安排上,在这个技术水平上,不要再追求难度的增加,而是要扩展音乐曲目的范围、增加音乐的丰富性、增加欣赏性内容、增加音乐修养与文化方面的学习。
在此,我要提醒广大家长的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器乐教师都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没有这样的意识与教学内容积累,包括我教琴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习惯,孩子每一组曲子都要比上一组曲子略难一点,技术内容总是新的、更难的,总希望孩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果这孩子连续三个星期在技术上没有更高的提升,我自己都不知道该教什么了,如果孩子的技术水平再不能提升了,整个学琴活动就彻底没有了方向了,似乎,孩子的学琴就该停止了。
其实,在巡航高度上平飞,业余学琴的内容是可以无限丰富的,而我们太需要这样的业余器乐老师了。他们有比较好的音乐文化素养,有比较广博的知识积累,有合理的音乐教学体系安排,还要懂得适时平飞的道理,在巡航的高度上,让孩子广泛的涉猎音乐作品,探索与了解音乐文化的深邃和奥秘,从而提升孩子的综合音乐审美素养。这需要我们向全社会呼吁提升器乐老师自身的音乐艺术修养扩展器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开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业余器乐教学。
业余学琴最重要是找到定位,根据我们的定位,调整我们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规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安排整个学琴的时间、标准、内容、最后达到家长和孩子业余学琴的根本目的。即,通过学琴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通过生活体验人生的幸福,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孩子的感性能力、感性的素质和感性的智慧。